V1.0, 2021-07-15

第18章 面对失落感 第二部分


哀悼是一门失传的艺术。 几乎已经没有人知道哀悼过程包含了什么。大多数人以为哀悼只是一种情绪,但哀悼其实也是一个过程,如果恰当发挥作用,能为我们带来康复。本章将介绍哀悼的五个阶段,适用于遭受灵性虐待后的恢复过程。[1]


记住,这五个阶段谈不上对或错,只不过是失落有价值的事物之后自然的心路历程。无需为此谴责自己,应该学着正视这些阶段,聆听上帝在不同阶段对你说的话。祂会指示你如何往前走。另外需注意的是,这些阶段可能打乱顺序发生,有时候你需要返回到前一阶段处理新的失落感。


哀悼的五个阶段


1. 否认


要我们承认自己在属灵方面被人利用或我们把别人抬高到神的位置,何其困难!我们不愿面对这种尴尬。我们也很难承认自己遭受了多少损失和伤痛。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经常否认现实,拒绝正视现实。否认的表现形式有很多:购物发泄、酗酒吸毒、婚外情、运动、工作狂等等。人们自然而然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因为大脑在想方设法麻痹疼痛——特别是我们不知道如何以健康方式寻求恢复的时候更是如此。


但是,如果你希望走出阴影,第一步就是承认问题出在哪里。是的,你曾把诱饵之钩连同鱼线铅锤都一口吞下,受伤之深远超过想象。你坠入了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深渊。是的,勇敢承认这一切,让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现在,让我们开始哀悼吧。


2. 愤怒


愤怒是我们蒙受任何损失后的自然反应。不要自欺。受到灵性虐待时,你对教会、某些带领者、怂恿你“只要相信带领者即可”的人,会极度愤怒。你甚至可能对上帝发怒,或对自己怒不可遏。


要紧的是,我们需要找到健康的、建设性的方法处理怒气。我们经常看见,受害者们花费太多时间沉湎于谈论“痛苦的旧日时光”,没完没了地述说自己有多惨,不断打探事态的最新进展,传说有谁离开了,有谁还留在组织里。由于所受的冲击、痛苦和震惊,你觉得上述做法颇具诱惑力,但这样做并不健康。你需要极大的自制力,才能拒绝落入这个负面循环。


我推测,使徒保罗这番话或许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 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29-32)


处理情绪的健康方式是找到一个支持组织、朋友或咨询师,在安全环境下向他们倾诉。讨论本身不是坏事,但我们希望讨论带来帮助而非添乱。


3. 讨价还价


所谓讨价还价,是指你试图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速成法,例如“上帝啊,如果你帮我走出这个困境,把一切都解决好,我就答应你每天读圣经”。这是一种铤而走险的思维模式,鼓动你寻求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你想跳过治疗和康复的艰难过程,采用立竿见影的速成法。请千万小心!从长远看,这样做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4. 抑郁


当讨价还价不见效,你很容易陷入抑郁。在抑郁阶段,你满脑子都是:“生活永远也不会变好了。”你失去了一些东西,担心再也找不回来,于是感到灰心绝望。生活不再有意义了。[2]


这种时候,你很容易陷入“稀缺型”思维模式,认为神只会赐给你有限的资源,用尽之后,你便一无所有了。不会再有“续杯”。往后的日子,你只能“节衣缩食,缝缝补补勉强为继”了。在“稀缺型”思维模式下,施虐者才是最后的“赢家”。换句话说,你相信虐待彻底毁掉了你,你再也没有转机了。


事实上,不健康的组织会大肆助长这种“稀缺型”思维模式。他们宣称,上帝的丰盛只存在于他们的组织内,遵守他们的规矩才能享受到。一旦离开组织,你就与这种丰盛无缘了。上帝不会再祝福你,反要咒诅你。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离开组织,他们害怕自己无法独立存活,也无法指望其他教会的牧养。


这种时候,你很容易对所有的有组织宗教都失去信心。你觉得这套体系压根行不通,不值得你付出精力再试一次。你认定自己以前所怀的盼望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如今,你心里充满愤世嫉俗,不再信任任何属灵共同体。


5. 接纳


随着你渐渐开始相信生活可以再次变好,你开始接纳自己。你不再尝试与前尘往事“凑合着过”,也不再尝试将它们合理化。你接受它们“死去”的事实,往它们的棺材盖上敲入最后一枚钉子,然后迈步往前走。你接受了不如意的事实,开始相信即使蒙受这一损失,上帝仍然有能力为你注入新的生机。祂不受你的过往束缚。最后的胜利者并不是虐待你的人,而是主耶稣。


接纳意味着你的思维模式从“稀缺型”转向“丰盛型”。你终于相信上帝对你的供应恰如活水江河源源不尽,会以无法测度的方式填补你的损失。你的新生活不会与旧生活一模一样,但是仍然可以很美好。唯有上帝能从你的死灰中重新绽放出美丽花朵。


老实说,接纳需要时间。你需要先走过其他几个阶段,才可能最终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为过往的失落而痛苦挣扎。人们常常误以为,只要引用几段圣经经文,就可以轻松到达接纳阶段。朋友们也可能鼓励你提前宣布在基督里“得胜了”。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至少,在最初阶段并非如此。上帝造就了我们哀悼的能力。即便我们已经走到接纳阶段,仍有可能不时重新跌入其他几个哀悼阶段。这是正常现象,无需大惊小怪。你终会发现,黯淡无光的日子越来越少,阳光明媚的日子越来越多。


哀悼是一个过程,需要花上时间。我在《流浪归来》(Return from Exile)一书中把“失落”比作旷野漂流。如果你希望更进一步了解哀悼和恢复过程,推荐阅读此书。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出品人:跨文翻译( https://kuawentrans.com/

Kuawen If you are ever moved to support this ministry or my family…

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以下二维码。

Alipay

Wechat


1. The Grief Cycle was first discussed by Elisabeth Kubler-Ross, On Death and Dying, (Scribner)
2. I’ve found the three P’s of pessimism, discussed by Martin Seligman in his 1990 book, Learned Optimism, to be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is place in the Grief Cycle. The three P’s stand for personal (you think it’s your fault that bad things have happened to you), pervasive (there is nothing good in your life. Everything is bad), and permanent (nothing will ever change. You are stuck in this terrible condition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