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It promised no mercy or pardon, admitted no repentance, accepted no obedience, but what was perfect and compleat.”

— John Ball
A Treatise of the Covenant of Grace

纯以知识或语言能力而论,许多人都有成为好译者的潜力。以求道的功夫(或者吹毛求疵的功夫)而论,许多人都比我更出色吧。

但是,翻译是需要意志与顺服的工作,就像脱离了上下文的鲍尔所说,It pormised no mercy or pardon, admitted no repentance, accepted no obedience, but what was perfect and compleat.

话说回来,这样一句话,应当怎样翻译呢?这里的代词“It”指的是“行为之约”。

疲惫的译者,将最后的“but what …​”,译为“它没有应许怜悯或者赦免,不承认悔改,不接受顺服,而是完美和全备的东西”;

或者,将"there is a close association of the law of nature with this initial covenant"译为“律法的本质与最初圣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翻译《威敏神学》的工作现在也落在我的身上,因为译者太过于疲惫。

一位优秀的译者,若心中已经厌倦, 心态已经失衡,自然会犯下各种点滴的小错。毕竟,汉语里没有“of”这样的前置词,只有所有格的“的”;不常使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在’the nature', 'a nature',不带冠词的’nature’之间也没有什么好的区分(或者汉语为母语的译者,不容易自然地感受这种差异);于是,“nature’s law" 和"the law of nature","law’s nature"和"the nature of law",就在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之中滑了过去。

这样的失误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对于译者和编辑来说,都是心理学现象。

在译者而言,其神学念观中或许“自然律”的概念远远小于“律法的性质”,而中文据说有一种性质,就是换调了字的序顺之后,并不太影响读阅理解。

在编辑而言,“律法的本质与最初圣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似乎也完全符合上下文,符合改革宗圣约神学的观念,符合汉语阅读习惯,于是很可能从心理上轻轻放过这里的失误。

我曾经讨论过神学观念影响翻译的问题,参见我一生中最“标题党”的时期写的文章:事工哲学(21)——基要派偏见,以及为什么我们都翻译不对这句话。

而另一句话,It pormised no mercy or pardon, admitted no repentance, accepted no obedience, but what was perfect and compleat,显然是压倒稻草人的最后一匹骆驼。

疲惫而心力憔悴的译者,完全应当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除非我们完美全然地顺服,它不会应许怜悯或者赦免,不会承认悔改,也不接受顺服。


当我在评估《威敏神学》一书的难度时,曾经和一个编辑讨论过这一时期作品的语言难度。从前,我有一系列的文章讨论清教徒的英语,特别是讨论《成圣的福音奥秘》(见今日的第二条)。

我觉得清教徒的英语甚难,但这位朋友说,清教徒的英语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难。大部分清教徒作品都是讲道稿,而讲道稿因为是口语化的表达,所以没有什么长句,没有什么难句,反而很清楚……

不幸的是,《威敏神学》引用的大量文献,为了保留历史情景和上下文,全都采用当时的原文(而不是修改之后的白话文)。这对于英语读者来说,自然有其优点,但对于一部翻译的作品来说,徒然增加难度。比如下面这句话,几乎是《成圣的福音奥秘》一类的长句和噩梦:

God did in justice proportion the reward and the worke, the weight of the blessing promised, and the work of obedience required: but yet I cannot thinke it had been injustice in God to have given lesse, or not to have continued so great things to man, so long as he continued his obedience: No, God was pleased to manifest his goodnesse to man continuing in obedience, no lesse then his justice, as formerly in creation he had shewed himselfe exceeding gratious to man, above other visible and corporall creatures.

这句话有90个单词,语法上容易译错,单词古老(比如,worke)……

当最终读者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已经变成这样:

神按照自己的公义,照着人的行为赏赐人,应许赐福,也要求人顺服;我也无法想象,人若持续地顺服,神却会不义地减少自己的赐福,甚至不再赐人如此伟大的事情;不是的!神乐于向持续顺服的人彰显他的良善,他的公义也不会减少,正如他从前在人身上所彰显的极大恩惠,超过在其他所有可见的受造之物。

我在译者已经翻译的基础上,还花费了大概8分钟来修改这句话。而译者的翻译花费了5分钟(标注了一句提示:“这句话翻译很勉强”)。

很简单,按照这种速度,一分钟能处理7个单词,1小时能翻译420个单词,1天在这种强度的脑力劳动之下,大概能头脑清醒地翻译1千字……

按照现有的神学翻译难度、时间和酬金水平,很难留下好的译者。

实在没什么说的,接下来这本书又需要我自己来翻译了。

在神学翻译上,可以使用免费志愿者,可以使用deepl,也可以采用低价策略。但如果我们既无法培养能翻译这种文本的译者,又不能留住少数能高质量翻译的译者,让他们衣食无忧地专注在这样高难度的重要经典神学翻译上,神学的复兴还是蛮困难的。

拥有个位数或者10位数的能阅读原典与外语神学著作,可以参与学术讨论的神学家是一回事,要在不依托大规模、优质神学翻译的前提下激活神学议题,吸引大量的基督徒参与讨论,又是另一回事。

看来,我还得重新考虑有些文本的定价问题。

唉,愿神怜悯我们吧。